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一年多来,农学院以深化“双一流”建设为引领,结合学科发展和专业特色,努力构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体系,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内涵式发展。
构建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学院依托34个课题组,设置14个学术团队党支部,实现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深度融合。开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党员组织生活会、主题党日等活动,组织师生赴河南省内乡县衙等地参观学习,多次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开展专题报告,着力将思政教育元素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学院旱农二支部获全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同时,学院以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为导向,组织导师和研究生深入基层和企业,开展科技支农和产业帮扶,服务乡村振兴和种业发展,全方位参与西北乡村调查、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等品牌活动,在实践中强化研究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
打造“双师型”课程和导师队伍。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课程和导师队伍,加强“校内专家+行业专家”课程建设。每年邀请11-13位校外一线行业专家参与“农艺与种业领域研究进展”等课程和专题讲座,将生产经验与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建立校外导师库,选聘了来自行业相关部门或生产实践单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共98名,作为校外合作导师联合参与研究生培养,将生产经验与理论知识有机融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学院为专业学位硕士开设选修课和必修课共30门,其中实践类课程19门,案例教学实现课程全覆盖,其中,冯佰利教授团队编写的《农业科技传播》教学案例获批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农艺与种业领域第一批示范性教学案例。
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产教紧密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学位论文选题来自于行业需求,能够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要求研究生需在校外实践基地、涉农企业或政府涉农机构岗位实习不少于1年,期间必须填报不少于180天的研究日志,同时附科研工作照片,实践研究结束后撰写实践研究报告,并进行实践考核专题汇报。实践考核通过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申请阶段,否则延期半年重新参加实践考核。统筹学院、实践基地、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等四个维度,建立“四位一体”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模式。根据研究生实践研究工作量、工作日志、实践研究总结报告、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和PPT汇报答辩等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水平做出综合评定。单卫星教授负责的《铸魂育人,产教融合,农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成果获第二届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