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体化教育党工委
快速通道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校园里的“轻骑兵”

校园里的“轻骑兵”

作者:付文婷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2-10-01     浏览次数: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隔半个月就会穿梭于学生宿舍、各学院和单位之间,把党的政策、学校重要新闻和文化传遍校园,就像校园里的文化“轻骑兵”,他们就是我校校报发行队。

疫情下的应急小分队

“啪嗒,吱呀!”

伴随着清脆的落锁声,红色漆木门被推开。

四张青春的脸庞,出现在位于北校区的校报发行办公室。

窗外的雨淅沥沥下个不停,仿佛也在不舍即将闭幕的第29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

9月19日,党代会专刊和第748期校报即将抵校,4位信息学院研究生正翘首以待。

他们,就是刚刚临时组建的北校应急小分队。

故事还要从一周前说起。

“老师,我被疫情截住了。”此刻,仍在家乡——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疫情防控第一线的信息学院研究生孙志同,得知一周后校报抵校,而原本承担北校发行的“老兵”受疫情影响无法返校后表示,“我在校的师弟师妹可以完成工作。”

就这样,一支来自信息学院张宏鸣教授团队的研究生集结到了一起。

“通过校报,我们对学校各方面发展都有了清楚的了解。听说校报发行需要人手我就主动报名了。”樊晓左右开弓,两手提着1000份校报说,“我拿快递比这多多了。”

雨越下越大,发行了1个小时后,唐恒翱返回办公室继续取报,“第一次发报,边发边找,现在我已经规划好路线了,下次就顺畅了。”

聂啸林和冯禧龙,也继续搬运着校报,穿梭在雨中……

学习发行两不误

研究秸秆降解功能微生物的博士研究生张侯平,师从农学院温晓霞教授。

“我们都喜欢翻阅校报,了解学校的大事小情。本科室友和硕士室友都参与校报发行,四年前我把接力棒接过来了啦!”张侯平本硕博一直就读于西农,被学校评为优秀研究生、疫情防控先进个人,是农学院优秀共产党员。

她口中的本科室友,是葛小瑜和李香云。葛小瑜硕士毕业后成为了陕西的一名选调生,李香云目前正在兰州中科院寒旱所直博,下半年将赴荷兰学习一年半。硕士室友周彩娥在内蒙古的一所高中任教。

连续两年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孙志同5年前加入校报发行队伍,“当初帮王晨光学长发过几次,发现这项工作能把新闻带给大家就接着一直做了。毕业时,我也会找一个负责的同学来接替我。”

“退役后,还是很怀念老师和同学们,然后我试着拨打了办公室老师的电话,很意外老师还记得我,而且还告诉自己印象很深刻。”2018年至2020年在武警新疆总队服役的人文学院王瑞说,“对西农,对校报发行,让我在新疆两年的时间,一直有种很真实的‘家’的牵挂,很温暖。”

“校报发行,责任第一。要保证当天的任务按时完成。”刚刚加入校报发行的农学院硕士研究生张鹏飞对校报有特殊的情感,2年前,他加入凤岗通讯社,采写新闻稿件的同时,让他对乡村振兴有了新的认识,随后积极报名参加了第七批合阳助力团,期间撰写新闻稿件8篇,其中,《女研究生申请再留乡村:一定要把这件事干到底》燃爆朋友圈。

动物医学院张理坤、资环学院吴迈航、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刘子凡第一时间返校,为学习和发行做好了准备。

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高等农业学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创刊已有86年历史,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36年创刊的《西北农专周刊》。此后,历经《西北农学院通讯》《西北农业大学》《西北农大报》等的变迁,199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并组建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也正式创刊出版。

八十多年来,校报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忠实记录了学校曲折发展的历史轨迹,也为推动学校发展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

333333_副本.jpg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